走进“双遗之城”,领略文武风采:沧州何以成文旅新贵

根据不同的标准,城市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

比如,按人口规模划分,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按地理位置划分,有沿海城市、内陆城市、边陲城市等;按功能划分,有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等。

还有一类城市,则因为具有一些特别的天赋和资源,而“另辟蹊径”,成为更特殊的存在。如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城市,就称为“双遗之城”。

216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穿城而过。视觉中国 图

去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河北省之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沧州也因此继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拿下又一个世界遗产,正式晋升为“双遗之城”。

其实,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的沧州,一直以来都不缺少“标签”。从“武术之乡”、“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到“狮城”、“运河之城”等,都深刻标注着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多元与厚重。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这种深厚的文化资源叠加地方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的持续发力,正让“文武兼备”的“双遗之城”沧州,成为华北平原上冉冉升起的文旅新贵。2025年,沧州抢抓文旅消费机遇,增加多元化旅游产品供给,擦亮“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品牌,全年接待游客人次预计增长15%以上。

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来沧游客数量达到404.9万人次、同比增长21.34%,旅游总花费29.91亿元、同比增长9.24%。

一、沧州的文化资源“家底”有多深厚?

文化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一般来说,一个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特色化程度越高,文旅发展的上限也就越高。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家底,正是沧州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更大的底气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大运河最长的河段穿城而过,滋养和孕育了武术文化、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杂技文化、医药文化等一大批特色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比如,“武术文化”,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据统计,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早在1992年,沧州就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之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展出的沧州武术雕塑。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再如“杂技文化”,沧州吴桥县,作为我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悠久的杂技历史和杂技艺术在国内外杂技界被称作杂技艺术的摇篮。以吴桥县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19届,有着“东方杂技大赛场”的美誉。

说到“运河文化”,可能不少人先想到的是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但在全国数十个运河城市中,沧州不仅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占全线的八分之一),还是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所在地。这座展馆有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项,涵盖8个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是大运河沿线规模更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此外,历史上不少响当当的名字都和沧州相连:尹吉甫、大小毛公、献王、龚遂、高适、马致远、纪晓岚、张之洞、荀慧生……

可以说,在很多领域,如果要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沧州都是绕不开的一座城市。并且,正如“双遗之城”的双重性所显示的,沧州的文化资源在形态、类型等方面非常丰富。既有“文”又有“武”,既有“人文”,又有“自然”。

近年来,从文博场馆的一票难求,到新中式汉服的受捧,再到民俗游的升温,年轻一代文化基因的觉醒,正释放出空前的传统文化消费空间,也让一些过去看起来处于“边缘化”状态的“文化重镇”重新吸引目光,在文旅市场找到新的舞台。这样的背景下,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沧州,也完全有理由被更多人看见。

二、活态传承、利用,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场景

发展文旅,没有文化资源万万不行,但也不能仅仅是拼资源。通俗说,要从文化资源变为文旅产品和服务,甚至即便靠文化资源吸引来注意力“流量”,要将之转化为文旅消费“留量”,都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创意去激活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可感知、体验的场景。

让各类文化资源活化起来,把资源优势变成更具辨识度的文旅场景、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优势,这正是近年来沧州在发展文旅经济上的努力所在。

今年的沧州市 *** 工作报告提出,深挖运河文化资源,统筹沿线176处物质文化遗产和377项非遗资源,做好保护修缮,加强传承人培育,实现高水平“活态传承”。这里面的“活态”二字就是点睛之笔。而具体如何发力,去年8月出台的《沧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中已有清晰谋划。

该方案明确提出,构建以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为中心带,以渤海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带和沿雄安生态康养带为两翼的文旅布局,将沧州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并就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其中几个方面,尤为关键。如丰富业态,基于特色文旅资源,打造热门、创意、新奇的“五大主题旅游场景”。包括依托南川老街,融入杂技表演,开展专业活动,打造“神奇杂技团”闹市中的街头杂技演艺场景;依托南大港湿地,利用湿地生态优势,突出自然景观+特色研学,打造“湿地鸟世界”人鸟共生的研学场景;依托沧海文化风景区,突出动态+静态,打造“沙滩音乐派对”海边露天电音节狂欢场景……

5月12日晚,沧州南川老街南川楼前正在表演武术。 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对于正处于新晋热门文旅目的地的沧州来说,加快打造文旅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文旅体验、消费选择,的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些场景的选择,既结合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当前文旅消费趋势的敏感把握。如数字化、研学、音乐派对、音乐节等关键词,可以说是准确抓住了当前的文旅发展脉搏。并且,从落实情况看,已有不错的市场反馈。

如作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亮眼之作,2023年10月开街以来迅速成为热门景点的南川老街,算是沧州推动文旅场景建设的一个缩影。该景区紧依京杭大运河,‌涵盖了南川楼、‌朗吟楼两座复建古迹以及46个明清合院风格和民居简约风格的院落,‌集中展现了沧州历史文脉,‌也形象诠释了沧州河城共生的特色风味。

其中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康养市集、非遗文创市集,让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健康之旅、非遗文化之旅;同时又有舞狮、杂技、武术、木板大鼓和国风巡游等突出沧州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还聚集了沧州特色传统美食、现代文创产品,并设立“沧州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真正为游客打造了一个关于千年运河之城的浓缩的但又高度活态、多元的体验区。

沧州南川老街开设有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康养市集。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游客的积极反响,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功:仅2024年,南川老街就接待游客490万人次,更高峰时一天达10万人次。而在刚刚结束的五一长假,南川老街再度延续了高人气:通过举办沧州第二届火锅鸡文化节,并同步推出非遗表演、武术展示等文旅融合项目,5月1日、2日,南川老街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此外,南川老街还荣获第二批河北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度河北省夜经济打卡地等称号。

类似的特色文化资源“活态”呈现,在沧州还有很多。如沧州园博园,虽然以园林艺术著称,但通过创造性融入孟村八极拳、*等武术文化元素,沧州园博园不仅是展示园林艺术的胜地,更是成为传承和发展沧州武术文化的园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复合型的文旅体验空间,成为沧州武术文化游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另外,在古城沧州,还可以获得一种“反差感”的文旅体验。与园博园紧邻的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就是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及地方特色文化的交融碰撞。这里曾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化肥厂之一,2016年停产搬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沧州市充分利用遗存下来的厂房、仓库、火车站台及工业设备等,打造了工业艺术森林、工业非遗记忆馆等,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活态利用,并为以传统文化著称的沧州增添了差异化的文旅资源,成为当地的文旅新地标。

在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古老运河魅力上,当地也是下了大功夫。2022年9月,沧州中心城区13.7公里大运河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让“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现。在此基础上,去年7月,沧州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水上公交正式开通,将百狮园、清风楼等文化地标有机串联,既便利了本地市民的日常出行,也为大运河沿线沧州中心城区旅游精品线路体系,增添了一条水陆一体的交通纽带。

大运河上,“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场景再现。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南大港湿地,通过恰当的文旅打造,也实现了“自然”与“人文”、“静”与“动”、“观赏”与“体验”的融合。

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举措,南大港湿地形成了“水域—浅滩—生境岛”的立体生态空间,使得“百鸟翔集舞晴空”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据统计,该湿地现有记录的鸟类达到27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2种,不仅是游客观鸟的好去处,也是放松身心的氧吧。

另一方面,距离景区不远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未来将设置鸟类标本展览、VR互动以及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中的声呐系统,让游客可以体验更多元的生态之旅。

三、文旅+赛事、科技,探寻“破圈”的可能性

从百狮园、运河公园的建成投用,到园博园、南川老街、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等的相继亮相,沧州近年来通过因地制宜的创意打造把千年运河孕育的各类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工业资源等通过融合方式实现了活态传承,同时也显著丰富了地方文旅场景和游客的体验,从而为文旅人气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

大运河边的沧州园博园风光。视觉中国 图

但客观上说,上述一些文旅场景的打造仍只是基于既有资源的一种合理迁移,属于“存量”意义上的开发,而结合传统资源,进一步创造性地实现“增量”开发,就可以为地方文旅的真正“出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近年来从贵州的村BA、村超的火爆,到江西文旅用演唱会带火城市旅游,再到哈尔滨用极致“宠客”拉满游客的情绪价值等,都是一种成功的示范。在这方面,沧州也正在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

《方案》中就提出,围绕“文化沧州”,开展系列文旅融合活动。包括跟着演艺游沧州。在京杭运河沿线开展“运河之畔·国乐之声”音乐会巡演、民族器乐大赛; *** 武术舞台剧,推动杂技剧《江湖》《龙跃神州·中幡》等常态化演出;加大传统戏曲、音乐节、动漫节、电音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跟着赛事游沧州。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超联赛、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等重点赛事为契机,发展观赛旅游,引导群众性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度假区……

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沧州相继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沧州大运河音乐节、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等系列活动……如连续两天的大运河音乐节就邀请国内著名乐队、乐团为运河古城注入摇滚、潮流新基因,吸引京津冀及周边游客达10000余人。这些赛事的举办,在传统文化之外,为沧州与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搭建了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并进一步促进沧州文旅在 *** 上的口碑传播,从而促进地方文旅形象的焕新。

这一点对于文旅市场“出圈”很重要。一方面,沧州长期以来运河文化、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已深入人心,这是发展文旅非常重要的现成IP和值得深挖的宝库。但另一面,这也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地方文旅形象的窄化、扁平化,不利于更大化吸引不同偏好的游客。而通过增设一些具有现代色彩、契合流行文化元素的音乐节、体育赛事等活动,便有望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让不同圈层的游客都能够有更多动力去实地探寻“双遗之城”的魅力,如此便更有机会真正制造“破圈”效应。

应该说,这方面沧州的意识是比较强的。如《方案》中就还明确,创新思维,引进专业机构打造“爆点”。包括以“文旅新业态策划企业+旅游协会+新媒体营销平台”模式围绕“沧州武术”打造爆点;引进文旅新业态策划企业,打造以“沧州武术”为主题,融合浸入式戏剧、虚拟现实体验、线上线下联动潮玩等新模式文旅体验项目;依托宴海天街武侠城,打造“武风潮玩”古风沉浸体验场景;挖掘沧州盒子灯、吴桥杂技非遗潮点和沧州火锅鸡、沧州羊肠子、河间驴肉火烧等美食热点进行长线宣传……并明确,2025年底,形成4个游客接待量超百万、8个超五十万的“流量担当”文旅产品。

沧州南川楼前的跳鼓舞表演引来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此外,在文旅场景打造中对于数字化技术的积极利用,也与沧州的千年古城形象形成了一种巧妙“混搭”,不仅让游客的体验感更丰富,也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如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数字化、智能化的含量就很高:京杭运河流经城市景观以国画的形式动起来,游客站在“船上”可沉浸式体验运河风情从身边掠过,在多画面智能融合的空间里体验非遗文化,扫码即可享受AI换脸,触发雷达装置还可听古人奏乐;在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的AR导览系统与新华区鼓楼文化广场推出的“V5区遇见宋朝”项目中,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还原宋代沧州城风貌,或开启一趟“重返”宋朝的“穿越”之旅;吴桥杂技团推出“元宇宙杂技剧场”,观众可通过VR设备参与高空飞人等虚拟表演……

当然,在文旅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地方的文旅市场要真正出爆款、实现破圈,并可持续,其实并没有什么一招即灵的“神药”,更多考验的还是一种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坚持与创新。比如,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流量”来了后,相关服务能不能“接”得住,就很关键。这也是沧州正在持续强化的一种能力。

当地已明确提出,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从社会治安、市场秩序、交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培育“沧州文旅”名片,让游客感受沧州“温度”;营造“放心购、安心游、舒心住、用心体验”的诚信消费环境。此外,还鼓励运输企业与景点合作,配合推出’门票+车票’套票,对各种形式的套票,鼓励景区给予优惠政策;在节假日、重大活动等重要节点开展“免费接送游客”暖心活动,解决游客出行困难……

四、挖潜区位、交通优势,打开文旅想象空间

作为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千年古城,流动的大运河成就了沧州厚重、多元的文化,也奠定了它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色。这一特质在文旅经济发展上,也同样是一种利好。当前,沧州文旅发展,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精准挖潜自身的区位、交通优势,打好枢纽牌、区域联动牌。

沧州的地理区位特点突出:市中心北距天津120千米、北京240千米,是北京和天津的南大门,更有“北京后花园”之美誉;在交通上,作为河北省“东出西联”的桥头堡,如今的沧州,已是全国铁路、公路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到今年底,沧州将基本形成京津冀“5123”出行交通圈,沧州与天津、廊坊、黄骅港0.5小时内通达,与北京、唐山、衡水1小时内通达,与石家庄、雄安新区、秦皇岛2小时内通达,省内其他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这样一种区位和交通条件,令沧州的文旅发展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早在2022年,沧州运河区就入选“京津冀运河文旅走廊”重点节点,通过串联京津冀三地运河资源,形成跨区域文旅联动格局。去年以来,面向京津精准定位消费群体,沧州打造了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沿雄安生态康养旅游带等,并联合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以高铁“沧州号”运行合作为契机,举办主题旅游活动,开行三趟“北京-沧州”旅游专列。数据显示,这个五一假期,来沧京津游客数为124.22万人次,占总游客数量的30.68%。

沧州南大港湿地。视觉中国 图

从铁狮子的千年守望到杂技团的云端绽放,从运河码头的桨声灯影到南川老街的升腾烟火,从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的炫酷工业风到南大港湿地的自然馈赠,古城沧州正以“文武双全”的姿态,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展望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以及“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一文旅品牌的日臻成熟,再搭配自身文旅融合发展和服务上的内功精进,怀揣“双遗之城”响亮名片的沧州,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积极拥抱变革浪潮,定能让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活水之源”,接续历史荣光,站上新的更大的发展舞台。

海报设计 郑达咖

  • 高瑞东 赵格格:中美会晤前哨观察——特朗普的交易底线
  • 海外市场格局生变,国轩高科首进前十、特斯拉退步三名 | 动力电池月度排名⑧
  • 视频|宇树科技王兴兴:曾在上海获第一桶金,对年轻人的包容是最好的土壤
  • 王毅谈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重要共识
  • 盐津铺子放话在海外“再造一个盐津”,这可能吗?
  • 民营经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 百雀羚携手李昀锐,开启东方美学“活力”之旅
  • 盐津铺子放话在海外“再造一个盐津”,这可能吗?
  • 印巴战火LIVE丨印巴互相发动无人机袭击,巴官员称两国已在国安层面接触
  • “一嗨租车”陷“五年后扣费”疑云,用户:违章处理莫名消失
  • 私募再掀调研热,这两大行业是“香饽饽”!私募:股市处在质变的前夜
  • 韩德洙成为韩国执政党总统大选候选人
  • 美国股市:标普500指数两连涨 特朗普号召立即买股票
  •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分析师:100万房贷月供少133元
  • 在对国宝的探索中,让美育浸润小学校园与家庭
  • 中方发布会: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
  • 欧洲股市反弹 美英贸易协议消息提振市场情绪
  • 北京环球影城“卓别林”扮演者被曝多次性骚扰游客,园方回应:已暂停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