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拉动消费时,应该拉动什么消费?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消费、投资和外贸被视为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动能减弱,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美国频繁调整关税政策,使我国外贸环境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在外部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发挥内需的确定性以对冲外需的不确定性,成为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 *** 工作报告中,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被置于全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并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以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

  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消费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与全球主要国家相比,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高收入国家,也低于印度、泰国、越南等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当前的消费占比与我国的经济体量不匹配,消费扩容潜力巨大。

图1:各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

  “以旧换新”撬动短期消费潜力

  为拉动内需、 *** 消费,自2024年8月起,中央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重点支持“以旧换新”政策。据商务部数据,截至4月10日,全国消费者累计购买以旧换新家电产品超过1亿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达223.2万份。进入2025年,该政策持续推进,带动家电、汽车等产业链活力回升。

  “以旧换新”在短期内有效 *** 了耐用品消费,直接惠及消费者,同时对制造业形成积极带动效应。但耐用品消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随着之一波集中购买潮结束,其拉动效应将逐步减弱。若要实现更持续、更广泛的消费增长,亟须在消费结构层面另辟蹊径。

  实物消费渐趋饱和,服务消费崛起可期

  从消费结构来看,消费可分为实物类消费和服务类消费。当前,我国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出口受阻的问题,亟须通过内需消化部分供给。因此,国家集中出台政策,着力推动商品特别是产业链较长的耐用品消费。然而,这种以供给消化为导向的内需扩展存在结构性瓶颈。

  事实上,中国拥有全球近三成的工业制成品产能,14亿人口却需消化原本为24亿人口生产的商品,这在现实中并不可持续。实物类消费容易达到饱和点:饮食上,一日三餐很难无限扩展;服装可以多买,但其边际效用也在递减;家庭购车,顶多再添一辆新能源车。

  也许有人会指出,中国仍有大量低收入群体,如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人群,其实物消费确实还有上升空间。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提升前提是收入提升,而目前存在着“低收入—低消费—低收入”的循环困境。

  破解之道,仍需从消费端着手。通过 *** 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进而传导至中低收入群体的增收与消费,形成正向循环。因此,当前的关键任务是,如何有效拉动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进而反哺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与消费扩容。

  进一步来看,如果中产阶层和中高收入人群实物消费增长空间不大,那么未来更具潜力的,或许是服务类消费。在医疗、养老、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尚有巨大空间有待激发。这类消费不仅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长期增长。

  马斯洛需求理论:从“生理消费”走向“精神消费”

  笔者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理解当前消费结构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这一理论中,衣食住行等各类实物消费对应的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对于中产阶层及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基本生存需求已基本满足,其消费意愿正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跃升——包括安全感、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这些高阶需求本质上是精神需求,在现实中表现为对服务消费的强烈偏好。例如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理财等,均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形式,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强个性化、边际效用更大的特点。

  因此,要进一步激发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重点应从现代服务业入手。与物质消费相比,精神消费更具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特征与扩展空间,几乎不存在“消费上限”。在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过程中,消费者愿意为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的服务买单,从而带动更广泛的经济活力。

  从国际对比看,我国服务类消费尚有巨大发展空间。根据最新数据,若将居民消费划分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中国的服务消费占比仅为43.2%,远低于美国的67%、日本的56%,以及韩国的60%。这一差距不仅反映出我国消费结构仍处于转型初期,也意味着服务类消费具备广阔的增长潜力。

  现代服务业的五大潜力方向

  未来,现代服务业将在以下五个领域展现巨大增长潜力:

  1.社交、游戏、文娱与旅游业

  近年来,一系列新兴消费现象频频出圈,如“特种兵式旅游”“氪金消费”“二次元文化”“打赏经济”与“网红直播”等,反映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和银发群体,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强烈消费需求。随着技术发展与内容生态的日益繁荣,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文娱体验正在催生新的消费场景,推动该类服务行业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围绕“情绪价值”与“沉浸式体验”的产品将持续吸引消费热度。

  2.财富管理行业

  随着我国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等公共保障压力显著上升,普通居民对资产保值、风险应对的需求日益增长。尽管传统观点认为财富管理门槛较高,但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和政策推动,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将逐步普及,低门槛、分层次的理财服务将成为主流。国际经验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银行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早已由传统存贷款息差,转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服务收入,中国金融业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加速转型。

  3.教育与培训服务

  当前,许多中产家庭依然不惜重金将子女送往海外求学,学区房在房价普遍下调背景下依然坚挺,反映出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更迭,也倒逼全社会开展“再教育”与“再培训”。不仅是青少年教育,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数字素养提升也将迎来广阔市场。未来,融合技术、内容与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4.数字信息服务业

  信息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服务业加速智能化、 *** 化、平台化转型。围绕数据开发、算法优化、平台运营、软硬件协同的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带动了大量新型岗位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催生出一批“数字服务消费”的新蓝海。

  5.大健康产业

  在迈入老龄化与长寿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国民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持续上升。大健康产业不仅涵盖医疗、康养、预防保健等传统领域,还扩展至营养、心理、运动、环境、可持续能源等相关板块。绿色低碳、智慧医疗、康复科技、养老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来的“健康消费”将更加融合科技、生活与服务,成为家庭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支出项。

  拉动消费不仅是稳增长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中产阶层壮大与消费理念升级,实物消费正逐步迈向饱和,而服务类消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升空间仍然巨大,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只有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消费供给结构,增强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与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以消费促增长、以增长惠民生”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注入更持久、更有韧性的内生动力。

  (作者罗知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论坛联席主任,武汉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罗知

  • 英国率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扩大农产品进口、采购波音飞机以换取汽车关税下调
  • 当五一档票房下滑超五成,电影行业正在思考如何自救
  • 10家民营银行高管变更 华瑞银行董事长目前暂缺
  • 【深度】主观+量化“两条腿走路”之惑:信自己还是信机器?
  • 中国证监会印发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 欧洲理事会前主席米歇尔受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市长龚正会见
  • 深康佳A一季度业绩明增实亏,华润入主后能否破局?
  • 五粮液董事长:茅台1935已脱离千元价位带,五粮液在千元价位已逐步摆脱其他竞品纠缠
  • 兴业证券党委书记杨华辉: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改革的践行者
  • 特斯拉Cybertruck产量遭削减 增程电池包已下架
  • 5月9日美股成交额前20:TTD数字广告市场竞争力强劲,股价大涨18.6%
  • 专访|《绍宋》原作者:宋穿历史小说为何有一个“强宋梦”
  • 第一集|《刑警的日子》很生活,《执法者们》有班味
  • 徐东华:央企需在各自领域发挥排头兵作用,推动数字化转型
  • 刘畊宏否认录综艺强制清场,其账号9天累计掉粉23万
  •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回应接班人问题:已有六七个人可随时接任
  •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问答
  • 隔夜要闻:特朗普重申基准关税为10% 墨西哥就“墨西哥湾”更名起诉谷歌 美国启动商用飞机与发动机进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