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慈珂:中国、日本、韩国成为全球IP经济市场新的增长极

(图侵删)

  2025世界IP经济发展大会暨全球IP授权博览会将于5月10日-5月12日在广州举行。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名誉理事长(中宣部版权局原局长)于慈珂出席并演讲。

  于慈珂表示,近十年来,全球IP经济迅速发展。根据国际授权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球IP授权商品和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35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全球IP授权市场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迪士尼、ABG集团等五家头部企业合计市占率达36.7% 。

  总的来看,他指出,全球IP经济的市场规模与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之一,北美占据全球IP授权市场的58%的份额,继续保持绝对领先的优势。第二,欧洲与英国、法国、德国为核心,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创的扶持,具有比较强的创业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仅次于北美。第三,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成为新的增长极。

  于慈珂特别提到,中国IP经济蓬勃发展,IP授权市场规模于2024年跨越168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0%,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之列。他指出,这种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文化产业政策为IP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由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使得IP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三是成长的Z世代对IP的情感认同和热情推动市场快速增长,四是从创意生产、内容 *** 到版权运营、衍生开发的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同时,他还强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IP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有效应对。”具体来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

  (一)在产权保护方面,一是法律体系不完善。于慈珂表示,尽管我国已构建了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在面对新兴领域和新业态时,仍存在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二是执法力度不强。侵权案件取证难、 *** 成本高、赔偿标准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创作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国际保护不均衡,中国企业在海外 *** 过程中经常遭遇法律壁垒。

  (二)在价值评估体系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和 *** ,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二是数据基础相对薄弱,市场交易数据缺乏透明度,历史交易数据积累不足,这导致难以构建起有效的价值评估依据。三是动态评估机制缺失,静态评估 *** 难以准确反映IP的动态价值变化。

  (三)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一是上下游衔接不畅,产业链环节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透明、不合理,影响了各方参与积极性。三是跨界合作障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面临组织协调、文化融合、技术对接等多重障碍。

  他指出,IP不仅是文化创意的载体,更成为连接多元产业的桥梁。IP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技术驱动、文化输出与产业融合构成三重引擎,区块链确权、元宇宙场景应用、文化符号全球化输出成为核心增长极,引领IP经济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于慈珂谈到,“IP经济将呈现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政策与市场协同演进,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美国股市:交投趋于谨慎 主要股指陷入盘整
  • 关税博弈下国产替代激发新需求,银行发力“鏖战”科技园区,网点扎堆已堪比CBD
  • 德国DAX指数迈向历史新高 抹去贸易战引发的跌幅
  • 沪上阿姨如何兑现200亿市值的想象力?
  • 报道:美国将对英国制造的汽车关税降至10%
  • 溜溜果园冲“梅+”第一股,业绩增长下多个财务数据异常波动
  • 中国科协发声:屡禁不止的奇葩论文再次敲响学风建设警钟
  • 军工ETF三天涨9%!买哪个?国泰军工ETF规模138亿最大 易方达军工ETF流动性最差 鹏华国防ETF管理费0.3%最低
  • 有企业15个月连亏、有的盈利百亿,光伏行业年报透露了哪些信息点?
  • 北京2025年住房发展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240-300公顷,建设筹集保租房5万套
  • *ST中润“生死时刻”:四季度业绩精准达标,审计所临阵更换能否扭转乾坤?
  • 加快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消费品牌,商务部部长给促消费“划重点”
  • 习近平会见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
  • 美国据悉考虑建议格陵兰签署特殊地位协议
  • 特朗普预计不会在沙特阿拉伯与普京会谈
  • 科创债“扩容”首批落地!12家券商抢发 177亿“创新资本”
  • 虚假认定实质性重组、高估不良债权价值,原中国华融资产重庆分公司被罚180万元
  • 【深度】小米汽车新工厂选址未定,但扩产刻不容缓